2013年4月3日 星期三

文章: 佛教在柬埔寨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佛教在柬埔寨

曾經被熱帶叢林所淹沒,位於柬埔寨西北方暹粒省;占地400平方公甲,及稱霸中南半島的吳哥王朝,在十九世紀重現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92年將吳哥古蹟列為世界文化遺產。這些無文字記載,帶著神秘色彩的城市古蹟,當今只能透過所遺留的藝術建築作品、傑出的建築技巧及雕刻中,加上片段記載而拼湊出現今大家對它的一點瞭解與認識。2007年國際研究團隊發現在吳哥王朝頂盛時期,吳哥地區面積接近3000平方公里,是工業革命前全球最大的城市。當時吳哥擁有50100萬人口,為供應足够糧食以及旱季、雨季,吳哥地區建立了一套精密灌溉系統,以完善的水與儲水設備,以及用人工湖來發展農業,可以觀察到當時已有設計周全的水利工程。


        吳哥(Angkor)是柬埔寨(也是高棉)語「城市」的意思。從印度傳入印度教與佛教後,高棉最早期及小型的宗廟建築在880年完成,9世紀初,加亞華曼二世(闍耶跋摩二世/Jayavarman II) 統一柬埔寨地區,將首都建立於洞里薩湖(Tonie Sap Lake)北邊的訶里訶羅洛耶(Ilariharaya),亦即現今的羅洛士遺蹟群(Roluos)地區。吳哥王朝於9世紀到15世紀數百年間,在政教合一的「神王思想」之下建造了吳哥城與周圍寺廟群。

        加亞華曼二世(闍耶跋摩二世/JayavarmanII)逝世後,吳哥王國除了陷入內亂,也遭受外敵占城入侵,城市遭受破壞。到12世紀末、13世紀初最偉大的國王加亞華曼七世(Jayavarman VII),公元1181年在當王子時驅逐侵略的占城人取得勝利後,同年1181年登基為王。在位三十餘年他利用自己的權力和才華,使得帝國達至頂盛。將連續幾次遭到嚴重的打擊,經已成為廢墟的首都大興土木,重建吳哥城(Angkor Thom),這最後的城市,也遺留下令後人感到驚嘆和不可思議的遺跡。

       大吳哥城(吳哥王城/Angkor Thom)裡的中心位置包括巴揚寺Bayon)、巴芳寺Bapuon)、空中宮殿Phimeanakas)、斗象台Terrace of the Elephants)、十二生肖塔Prasats Suor Prat)、聖劍寺Preah Khan)和涅槃宮Neak Pean)等古蹟。在大吳哥城外,尚有大大小小接近二百多個佛教或印度教的古蹟,著名的有塔普倫神廟(Ta Prohm Khan),小吳哥(吳哥窟/Angkor Wat)和女皇宮(Banteay Stey)等。





曾經被熱帶叢林所淹沒,位於柬埔寨西北方暹粒省;占地400平方公甲,及稱霸中南半島的吳哥王朝,在十九世紀重現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92年將吳哥古蹟列為世界文化遺產。這些無文字記載,帶著神秘色彩的城市古蹟,當今只能透過所遺留的藝術建築作品、傑出的建築技巧及雕刻中,加上片段記載而拼湊出現今大家對它的一點瞭解與認識。2007年國際研究團隊發現在吳哥王朝頂盛時期,吳哥地區面積接近3000平方公里,是工業革命前全球最大的城市。當時吳哥擁有50100萬人口,為供應足够糧食以及旱季、雨季,吳哥地區建立了一套精密灌溉系統,以完善的水與儲水設備,以及用人工湖來發展農業,可以觀察到當時已有設計周全的水利工程。

        
        走入森林,呈現眼前的是建筑端正方嚴、宏偉莊觀四方形的吳哥王城(Angkor Thom)由彫刻着王朝故事全長3公里的圍墙所圍繞着,經歷先前被占城入侵的慘痛經驗,加亞華曼七世(Jayavarman VII)將城牆築得厚且高,四周皆有河水所環繞,沉靜的河水忠心的守護着這座城。

        吳哥王城共有5道城門,4道通向城中心的巴揚寺Bayon),還有一道通向皇宮的「勝利門」,每個城門上面是面向四方的四面佛傢。5座城門外各有一座橫跨護城河的大橋,橋的两旁各有27尊身高2公尺半,跪坐形像的石像。據說左側是善神(保護神,也稱神明,代表天神),右側是惡神(阿修羅,代表魔鬼),他們手中都拔著七頭蛇(好像在拔河),其實是描述天神和魔事奪長生不老藥的神 。



        從南城門進入大吳哥城(Angkor Thom),前往巴揚寺Bayon)也譯為巴戒寺或百因廟)就在城的正中央,這是當時為王族、貴族而建的宗教祭拜中心,因此這座遺迹供養了佛陀,饒王佛和毖濕努主神。

        整間巴揚寺由49座大大小小相連寶塔所構成,主要的建築材料是磚塊、沙岩、岩石等建築材料。中間一座最大,這49座佛塔各刻有巨大的四面佛頭像,加上5座城門上的佛塔,共54座,像徵著國王統治的54個省份。四個面分別代表慈、悲、喜、捨,據說四面佛頭頂着蓮花是意味國王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,所以有權統治王國。他面含微笑,凝視遠方,據說面容依照加亞華曼七世(Jayavarman VII)而雕。他已經從印度教改信了大乘佛教,許多原始慾望逐漸沉澱昇華成一種極其安靜祥和的微笑。代表着戰爭消失了,橫屍遍野的景像、瞋怒與威嚇的面孔都消失了,剩下的就是展現在眼前的各重極靜定的微笑。每當望著各式各樣不同的微笑,心中頓時感到一種意想不到的平靜與安穩,而沒有絲毫的恐懼。以及無論處在任何一個角落,都會有帶有笑意慈祥的眼睜注視著我們。這就是令柬埔寨聞名世界的「微笑高棉」。現在世界各國的四面佛也起源於此。面帶笑容的四面佛頭像,随着太陽的升起及夕陽西下,在陽光的照射下而變化多端,令人感到光陰的流逝;黃昏的到來面容也漸漸消失了,只有微笑,在城市高處,無所不在。

      


        受印度教信仰影響的吳哥王朝,空間的使用在嚴格的方正中追求一重一重向上的發展。由平坦到陡斜,每一層跨越到另一層,攀爬的階梯也都更陡直,傾斜的角度也加大,甚至於高於75度仰角。必須手脚並用,五體投地、專心一意的攀爬而上。當時的構思善用建築的設計而表達了內心對宗教的虔誠恭敬,借用建築轉換為心靈的朝聖,在通向心靈修行就得攀升越來越陡直的階梯,是必須精進謹慎的。所以當時的建築是為了信仰而設計的,心中欽佩古人有如此高水準的藝術品味,更佩服他們對於宗教信仰的恭敬與虔誠。

        巴揚寺Bayon)的石壁、長廊、門框和窗框的藝術浮雕壁畫也十分豐富,應有盡有。運用各種深淺浮雕技法,發揮在沙岩這建築材料上,精雕細琢;在構圖上生動地描繪了加亞華曼七世(Jayavarman VII)统治國家和抵卸外來侵略的戰爭場面。以及神話故事到百姓日常生活及玩樂題材,都生動的浮雕在壁畫上。這些隨處可見到的精緻浮雕,為平凡的石柱添上無限的生命,將整個寺院增加了神祕、莊嚴的光彩。透過宗教精神所創造出永垂不朽的古城建築藝術,可以尋找到滄傷的情景,以及富麗堂皇的景家;皆精確具體的展現在眼前,足以震撼世人。
     
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2011年秋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