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4月3日 星期三

文章: 五夏學戒


   五夏學戒

  在《有部毗奈耶》有說律是法中王,是諸佛的導首。所以佛陀制定:比丘五夏學戒、比丘尼六夏學戒,就是說在五年內要依師學戒。但是現在僧團沒有像古時候所說出家三年不離師、五夏學戒。許多人對戒律不甚重視,認為戒律只需學一、二年,並不需要規定至少要學上五、六年。現今僧眾對戒律敬而遠之,有生疏、乏味、束縛之感,願意五、六夏學戒者很少。

  佛陀要比丘五夏學戒、比丘尼六夏學戒;而佛所制戒法的目的是幫助僧眾,將在家時的不好習氣和行為加以糾正,止惡行善。培養出正確的觀念,以及生活作息等涵養,訓練成為有威儀及合乎沙門身份的僧眾,這樣僧團就能和合清淨,佛教才會興盛。此外,最主要是讓僧眾能攝修六根,在戒體的力量下能守護根門。當六根與六塵境界接觸時,我們不要有分別心,不要有執著心,不能起心動念,這樣六根就能收攝了,而常保持正念。學了戒,六根自然寂靜、安詳,這時保持一顆平等、清淨的心才能得定。

  戒、定、慧三學,也是先學戒,從戒得定,由定生慧。持戒能使身心清淨,出家人要有修有證,最基礎是先學戒、持戒。《遺教經》說:「因依此戒,得生諸禪定,及滅苦智慧。」不持戒,定難成就;不修定,慧難成就;不修慧,無法做到無相、無我,而得般若智慧。

    古代對於學戒更為嚴格,出家未滿五夏只能學戒,不能參禪。為什麽呢?因為我們無始以來做了很多壞事,造了很多惡業,傷害了無數眾生;所以我們必須不斷懺悔、要消業障,因為業障不消除,會心不安,事情很難成就。我們唯有好好地懺悔後才能安心、專心去做其他的事情。同時安份地守好戒律,否則是無法安心,那就更談不上護得禪定,甚至為佛教做些什麼事情了。

  許多人以為從禪定、經論才能對治煩惱,而勿略了戒法的功效。却不知,只要知道如何將戒法運用在生活上,任何起心動念都會是善法,在面對任何境界,就會運用戒法來面對而能防非止惡,不會失去正念。縱使在惡境中有機會失去正念,可是因為在戒法的守護下,當下就可以遠離了,境界就干擾不到我們。五夏學戒除了把心擺放在戒律,同時也可在經論上用功;縱使學經論,也要把心放在戒上。把它運用在身口意上,對戒律要有基本的認知,乃至對開遮持犯有概念。

  依律五夏學戒,五夏之後,如能具足五法:知持戒、知犯戒、知重戒、知輕戒、善知通塞,便可離依上師,自行參學,各隨所願。這時才能具備足够的能力,也就能成為新出家的規範師,做一位如法的阿闍梨,給於正確的引導,這樣大家互相增上,而能續佛慧命,將佛陀之遺教傳承下去。

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2011年夏

1 則留言:

  1. 本人年歲已60有3(學歷底,體質上佳),想進入道場從頭開始學習戒律法儀(不管二年六年或常住學習)是否寺院能接受授徒之機會?

    回覆刪除